刘立柱,内蒙古森工集团库都尔森工公司南沟管护站管护员,自2000年到管护站工作以来,他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已默默耕耘了20多年。他日复一日跋涉在护林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职责的坚守。
巡护结识一群动物朋友
每天早上8点半,刘立柱便穿戴整齐,带上工具,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南沟管护站森林管护面积528公顷,每次巡护都要步行10多公里山路。夏季他会带上干粮和水,中午在山上对付一口;冬季天气太冷吃饭不方便,他会在完成巡护工作后,再赶回管护站吃饭。赶上雪大时经常要在没腰深的雪中跋涉,七八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次巡护,当积雪顺着鞋口灌进鞋内,凉气便瞬间从脚掌传遍全身。
“看,这是狍子的脚印,是新留下的。”一路上,动物的足迹不断,刘立柱说,现在巡护时见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有野猪、野兔、猞猁,还有成群的野鸡和花尾榛鸡……
刘立柱家的老房子离管护站就几百米远,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他,对山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高粱果、羊奶子、水葡萄……到山上转一圈,总能找到好吃的。”刘立柱说,巡山工作枯燥乏味,常常是一个人穿梭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中,见着野鸡、狍子、野猪,都觉得亲切。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生态功能区内的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刘立柱在山里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刘立柱说,他每天都要对辖区内野生动物主要活动区域开展清网、清套、清夹等工作,全面消除猎捕野生动物安全隐患。
“我将巡护的所见所闻都写到记录本上。你看,这本已经快用完了。”说着,他拿出巡护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他说这是每一名管护员必须完成的作业。
除了日常巡护,还要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他将远红外相机安装在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每隔半个月要来更换一次相机电池。
在山林中,刘立柱来到一处安装有远红外监测相机的树木旁,为相机更换存储卡和电池,在查看相机拍摄画面时,又有了惊喜的发现。“相机拍摄到了狍子、野兔还有野猪,这说明现在野生动物保护见到了成效。”他说,看见这些野生动物,十分有成就感,正是这些监测数据,为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准确翔实的科学资料。
两代人共同守护绿色林海
由于常年巡林的缘故,管护员们早已对山林中的动物了如指掌,仅凭叫声和雪地上的脚印,就能大致判断出是什么动物。
刘立柱每次在巡护途中,都能发现野生动物留下的脚印,有时还会“偶遇”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他经常在管护站外面放一些食物,喂食来管护站“做客”的野生动物。“动物都非常有灵性,知道你对它好,它就不怕你。”
一次巡护途中,刘立柱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黑鸢,其因右腿骨折无法飞行。为确保黑鸢安全,刘立柱在做好防护措施后,立刻将受伤的黑鸢带回管护站救治。
除了黑鸢,南沟管护站的管护员们还救助过猞猁、狐狸、鹰以及鸬鹚等野生动物。他们把受伤的野生动物带回管护站,购买药品、新鲜的肉类等食物进行精心护理,待其伤好了以后再放归大自然。这些年来,他们和野生动物建立了和谐的关系。
“我是山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我很自豪,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刘立柱说,自己常常跟女儿讲保护动物的事情,现在女儿也回到林区工作,家里两代人共同守护绿色林海。
像看护孩子一样看护树木
“除了日常巡护工作,我们还承担着防火的职责,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每到防火期,我们都特别忙,除了堵卡工作,还要到农户和养殖户家中宣传,叮嘱他们注意防火。
南沟管护站森林管护面积达528公顷,距离局址7公里,涉及区域内库都尔镇近百家农户,山大沟深、林木交错、地形复杂,容不得半点马虎。
“对于进山人员,我们要求必须扫码登记,把打火机放到火源回收箱,还要强调进入林区严禁一切用火。”刘立柱介绍道,他们按照“一停、二问、三讲、四查、五记、六扫、七放”的“七步工作法”对每一名进入林区的人员进行严格的防火检查。
针对管护区有蒙、回、满、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生活的实际,刘立柱和同事在宣传防火走村入户时,组织集中宣讲、制作宣传展板和横幅标语、发放宣传册、张贴告知书,努力做到宣传全覆盖、无死角。
森林防火检查、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宣传……一年四季,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他看来,照料管护区内的每一棵树、野生动物,就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身为一名管护员,刘立柱不仅要掌握烧火、做饭、电工、修理、野外生存等必备技能,还要习惯面对一个人孤独、寂寞的工作和枯燥的生活。
刘立柱唯一惦记的就是患病的妻子。前两年,妻子被查出得了肺癌,陪妻子做完手术后,他立即回到工作岗位上。每天短暂的视频聊天,成了他们夫妻彼此最大的慰藉。妻子的理解与支持,就是刘立柱坚守岗位最大的动力。
“我想坚守好最后一班岗,一边守护好咱们的家乡,一边守着自己的小家,感到很幸福很知足。”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刘立柱读懂了责任、读懂了热爱,把守护绿色的使命变成了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