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警示日如期而至。这个用烈焰灼痛铸就的警示日,是献给以生命守护青山的勇士的永恒丰碑,更是扎根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的醒世钟磬——森林草原防灭火,是关乎文明存续的永恒课题,始终保持高度敬畏,持续发动全民共治,防患于未“燃”之时,方能托起永不坠落的绿洲。
以史明鉴,锚定“科学防”重点。四川是全国林地面积第一大省,高原、草地、山地、峡谷交错的地形与干湿分明的季风气候,使得森林草原火灾隐患长期存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3·30”森林火灾,暴露出四川监测手段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大众意识不足等问题,也成为四川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防灭火体系的转折点。5年来,四川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根本遵循,推动“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逐步探索出一条复杂地形气候条件下的科学防火之路。
科技织网,筑牢“空天地”防线。在海拔3800米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红外热成像摄像头24小时扫描林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草原上,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定期巡航识别火点;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的高山瞭望塔内,值班员紧盯着全省联网的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如今的四川,已建成“卫星监测+无人机巡护+地面瞭望+智能卡口”的立体监测网络,火情识别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科技赋能重新定位人与火的安全关系,让“打早打小打了”成为现实,超90%的火情被消灭在初始阶段。
基础升级,破解“蜀道难”困局。“过去防灭火物资靠人背马驮,现在消防车能直接开到半山腰。” 木里县李子坪乡波拐瞭望哨的护林员感叹。5年来,四川从单纯防火向系统治理加速转变,新(改)建林区防火道路8万余公里、阻隔带7万余公里、蓄水池(罐)13万口,重点林区消防管网覆盖率超过70%,彻底扭转了“望火兴叹”的被动局面。凉山州木里县创新推出“两点一哨”(卡防点、驻防点、瞭望哨)立体防控模式,形成火情半小时处置圈;攀西干热河谷地带,30万亩耐火木荷林带如绿色长城,既阻隔火势又固碳释氧。
制度创新,构建“全民治”格局。四川在高火险区大力推广凉山州“以乡建队、以村布防、以林为家、带装巡护、有火灭火、无火防火”经验做法,建成火情早期处理队伍3万余人,成功处置初期火情450余起;在全国首创“十户联保”责任制,将高火险县十户村民组成一个联保小组,互相监督野外用火,将防火责任落到最小单元;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进课堂活动,学生成为家庭防火宣传员,“人人防火,家家尽责”的氛围逐渐形成;建立奖励机制,累计奖补高火险区森林防火工作成绩突出的村(社区)1.46亿元。
5年来,四川用“防”的智慧和“守”的坚韧,兑现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在崇山峻岭间书写了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尽管成绩斐然,形势依然严峻。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2022年“世纪性干旱”让嘉陵江水位跌破历史极值,在40℃热浪中森林火灾集中爆发;生态旅游热潮下,每年涌入林区的人群上亿,一个烟头、一次野炊都可能引发灾难……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唯有将防火意识熔铸为集体基因,全民共治、久久为功,方能守住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
我们当以警示日为钟,以生态文明为志,让巴山蜀水的每一抹苍翠,都成为献给未来的生态答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