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处南北过渡带,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花卉生长。发展花卉产业,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发展花卉产业,突出地域特色和花卉历史文化传统,花文化不断传播着国家和地区形象,花卉产业服务美丽河南建设,带动农民致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2024年底,全省花卉面积达到136.3万亩、年销售额94.7亿元、出口额70万美元、从业人员55.1万人。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在河南,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名花品种已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化发展格局。有以郑州、南阳为主的月季生产集聚区,洛阳牡丹生产集聚区,开封菊花生产集聚区,濮阳鲜切花生产集聚区,焦作、安阳盆景生产集聚区,许昌鄢陵、信阳潢川观赏苗木生产集聚区。洛阳牡丹、开封菊花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潢川金桂、南召玉兰获评地理标志产品。

洛阳国家牡丹园中原品种群区 河南省林业局供图
目前,全省有花卉市场168个,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花卉市场57个。郑州陈砦花卉市场是全国三大花卉交易市场之一,营业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占全省花卉市场交易额的65%,是中部地区重要的花卉交易中心和物流集散地。许昌鄢陵观赏苗木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60亿元,是北方重要的花木交易市场,其价格指数已成为影响国内观赏苗木价格的晴雨表。
此外,花卉园艺超市不断涌现,形成集鲜花、盆花、观赏植物、工艺品、餐饮等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满足了人们购花、休闲需求。实体店和网络花店的融合,更是成为零售业新的交易方式,扩大了花卉消费群体。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花卉产业已成为河南省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南阳月季从最初的几家个体育苗户发展到现在,种植面积已超过15万亩、种植大户1500余家,年出圃月季苗15亿株,苗木供应量占国内市场的80%、出口量占全国的70%,年产值突破25亿元,月季成为推动南阳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如今的鄢陵,花木产业种植面积达40万亩、花木专业村122个、从业人员21万人、年产值140亿元,人均年收入达3.38万元,已成为花木产业富民的典型。
花卉产业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洛阳一家牡丹园艺企业在栾川县赤土店镇、白土镇、三川镇等5个乡镇,投资2.5亿元种植高山牡丹(芍药)鲜切花3000多亩,带动当地10个行政村、1000余户、3000多人就业,人均收入达2000元。南召玉兰国际花木城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综合经营交易中心、玉兰品种基地、玉兰盆景基地等,每天用工150人。洛阳李楼花卉产业园作为豫西地区代表性的大型花卉交易基地,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园区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电商”营销模式,大幅拓宽商家销售渠道,月均销售6000—7000元。拓展“运营商+合作社+农户”营销模式,助力乡村花卉产业做大、做优、做特、做强。
花卉活动丰富多彩
眼下,正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洛阳市一年一度的牡丹花节如期而至,全市各大牡丹观赏园吸引众多游客赏花拍照,感受春日美景。清明节假期,洛阳共接待游客329.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43亿元。
随着区域优势日趋明显,河南省各地特色花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南阳世界月季博览会等均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花卉展会。
一年一度的花事活动使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鄢陵蜡梅、周口荷花成为地域城市名片。其中,洛阳牡丹文化产业享誉国内外,以牡丹画为特色的艺术创作、以牡丹瓷为代表的文化礼品开发、以牡丹饼和牡丹茶为代表的延伸产品等,已经发展到十五大系列500多种类,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特别是牡丹瓷作为国礼,在增进国际交流与经济文化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郑州、洛阳、许昌、南阳、驻马店、三门峡、周口等地建设了一批以薰衣草、郁金香、玫瑰、荷花等花卉为主,集旅游观光、度假养生、科技教育、农情体验、星级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花卉业界国际交流合作增多。近10年来,河南省林业局组织参展了台湾省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陕西省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国内外重大花事活动,举办了南阳2019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南阳首届世界月季博览会等国际国内重大园艺花卉展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通过参展和交流,学习了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引进吸收了国(境)外和省外花卉发展的新理念、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了国际国内合作,扩展了河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空间。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强花卉种质资源管理、进行技术攻关研究、研发培育新品种,丰富花卉品种和数量。
高标准建设花卉种质资源库。南阳市月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月季种质资源库,入库栽植月季3万余株、3000多个品种。目前,全省花卉种质资源库有4处,分别是洛阳牡丹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开封菊花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鄢陵蜡梅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和南召玉兰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为河南花卉研发新品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持续进行科学研究。洛阳市发布了首批牡丹基因测序科研成果,5项成果世界领先。成果投入实践运用后将大幅度提升牡丹育种水平,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洛阳牡丹观赏、药用、保健等方面价值。
研发培育新品种。鄢陵一家园林企业取得紫荆属相关专利、品种权等知识产权38项,培育出30多个紫荆属植物新品种,其中有12个新品种已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个紫荆属植物通过省级良种审定,培育出的紫荆属植物新品种保护数量占全国总量的85.7%。先后攻克了紫荆胚培养、胚拯救等多个育种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最先培育出的“四季春1号”紫荆树是我国少有的可做行道树的观花大乔木,打开了我国北方观花行道树的市场。
下一步,河南省将聚焦科技创新、优化结构、融合发展等方面助力花卉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研发、选育,提高品种自给率。建设以牡丹、菊花、月季、蜡梅、荷花“五朵金花”为基础的国家和省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库。推动传统观赏苗木产区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特色鲜切花、优势盆栽等。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营销模式,鼓励基地直销、直播带货等线下线上交易模式,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