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6日消息: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中国林科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广东省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农科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合作开展了“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把森林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能力定量化,筛选出不同典型区域有效治理PM2.5等颗粒物的适宜树种,找到森林阻滞PM2.5等颗粒物的优化配置理论技术。
科学家们研究了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和配置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针叶树种的滞尘能力要高于阔叶树种。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为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栾树、丁香、山桃、刺槐等;从配置模式看,混交林调控PM2.5作用能力最强,其次为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和草地。
该项目建立了10个定位监测站、2个监测塔和102个监测样地,覆盖了北京市域全境,同时对131种植物调控能力和15种颗粒物化学组分开展了系统研究。
课题组称,目前北京的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形成的林带,对北京市雾霾防护起到了一定作用。植树造林,营造树种多样、结构多样的大中型森林,更能有效地对北京市整个生态环境和雾霾起到调控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植物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植被的滞尘作用。由于植被改变了当地区域的空气动力学状态、枝叶具有绒毛等特征,使得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重力沉降、布朗运动、碰撞等过程,沉着于树叶表面、树干、枝条等部位,从而从大气中去除。北京市森林植被对PM2.5的调控作用年均量为309.03千克/年·平方公里;二是植被对污染源具有阻尘作用。通过植被的吸附、阻滞等过程,可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源周边地区污染物的浓度。如主干道两边的绿化隔离带可以有效的降低道路两侧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在城市内部的行道树、灌木草本等复合绿植结构、小区及校园内的小型绿化区,对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的阻滞吸收都有一定作用;三是植物自身可吸入少量的大气颗粒物。
推荐阅读:
两会治霾:傅莹回应雾霾治理 距群众期盼有很大差距
两会治霾:“煤改电”积极治雾霾
“中国雾霾排行榜”在微博传播 福州排名第183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再成雾霾“重灾区”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