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6日消息:进入春天,北京街头四处飘飞的杨絮柳絮曾对许多患有过敏疾患的人造成困扰,但近年来,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成千上万的树木被修剪浇灌,并被注入一种避孕性质的化学物质,防止它们生出絮来。对于飘絮最严重的树木,树木栽培专家将雄性树木的枝干嫁接到雌性树木上,给它们做变性手术。
如同北京的飘絮问题,世界上各大城市在绿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比如,巴黎的树木易生虫、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伦敦污染严重等,相应的,这些城市也研究出了有效的措施,在扩大绿化面积的同时,唤醒人们的责任感,号召全民建造“绿洲”,为城市的绿化做贡献。
毕竟,当绿色风暴席卷城市时,受益最多的还是人类:既感受繁华城市的喧嚣,又随时可以亲近自然,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一举两得。
巴黎
“卷帘门柜”形行道树 多种树木混用防止传染病
笔者行走在法国巴黎时,发现两行行道树将大街装扮得典雅亲切,这些树木高矮适中,统一被修剪成笔直挺拔的方形,以保证行人、车辆和周边建筑的安全,被法国人称为“卷帘门柜”形。这些行道树是巴黎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巴黎是欧洲绿化面积最大的首都城市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巴黎市政府不遗余力地完善发展着巴黎绿化政策。
巴黎市政府每年在绿化方面花费巨大,不仅要制定新的绿化计划,也要保养现有绿化景观。巴黎市树木服务机构专门负责该项任务,专业的林业工人认真培育这些树木:植入以后的前3年是树木生长的关键时期,林业工人要定期浇水,并进行严格检查,以便这些树木能深深地扎根于此;3年之后,这些树木长势稳定,便不再需要特别关照;成年的树木则需要定期修剪,让树木更加适应城市环境;而对于树龄超过80年的老树,在树木开始衰老的时候就会被移走,以保证巴黎生机勃勃的绿意。
巴黎市还研究了适合城市发展的树木保养方式,如种植种类多样的植物。由于树木病虫害只在同种树木中传染,所以多种树木混用可以有效防止传染病。如今,巴黎市共有超过160种行道树,包括梧桐、栗树、槐树、梨树、朴树等,1650条路上共有10万棵行道树伫立在路边,这些树与巴黎的博物馆、老建筑一样,都是巴黎重要的文化遗产。
[分页]
伦敦
让“绿链”成为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紧箍咒”
伦敦整座城市像一个大公园,绿化渗透城市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是绿树碧草。伦敦的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72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4.64平方米,公园、居住区花园和农地等软质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3%,而住宅、道路和商业建筑等硬质地面积仅占37%。从数据就能看出,在伦敦的城市规划中,软质地面积远高于硬质地面积,因此,伦敦人在感受世界大都市繁忙的同时,可以享受亲近绿色自然的乐趣。这样的城市绿化规划对于一座人口高密度的城市来说,属于顶级水平,伦敦也因此是世界公认的绿色城市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但是,伦敦的城市绿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19世纪,欧洲大都市、大型交通枢纽将自然栖息地割裂为一个个孤岛,物种灭绝加速,空气污染严重,城市拥挤不堪,欧洲人口密集区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于是,欧洲国家开始将城市与城郊自然区连接起来,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保护生态多样性。伦敦就是依托这样的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花园城市模式,大规模规划建设环城绿化带与绿色通道。
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掀起了建设城市公园的热潮,以伦敦为代表,城市公园在英国各个城市中不断涌现,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形成公园群,解决了城市污染问题,拓宽了城市空间的发展。这些公园包括摄政公园、海德公园、圣·詹姆斯公园等,这样的公园群也为伦敦建立后来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打下了基础。
1929年,伦敦“开放空间计划”由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制定,规划主要引入了绿化隔离带的概念以及开放空间的指标。开放空间指的是休闲用地,考虑到开放空间的布局,此次规划最大的特征是规划了环绕伦敦的绿环状开放空间。1938年,《绿化隔离带法案》通过,政府征购了大面积的土地,但这些土地没有连接起来,许多地方都没有实现休闲功能,大多数也变成了地方政府所属的农田,而不是绿色通道和公园道。1976年,依据大伦敦议会制定的标准,公园开始分为不同规模,并依据各自的类型进行配置,包括大城市公园、区域公园和地方公园。
此后,伦敦开放空间最大的改变是发展不同类型的绿道。绿道在当时被称为“绿链”,目的是保护大多数开放空间,并开发它们的休闲潜力。政府规定城市发展只能限于“绿链”之内,这样,“绿链”不仅成了城市的一条绿色生态长廊,还成了一条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紧箍咒”。开放空间全面地以链状形式在伦敦东南部展开,在每个开放空间之间,政府还规划了“绿链”步道,这些带状步道将点状绿色开放空间串联起来,如同一串串绿珠项链,伦敦市所有开放空间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
开放空间的引入健全了人行系统和运动休闲设施,并成为伦敦城市发展的重要结构。现今,伦敦的周边已经建设了将近300个绿色项链状的开放空间,面积相当于伦敦市区的7倍,伦敦由重污染城市脱胎换骨为花园城市。
[分页]
巴西利亚
无绿化不得施工 有裸土不予验收
巴西的绿化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面积世界第一。巴西利亚是1960年建立起来的新首都,1987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
巴西利亚有许多绿色植物墙,还曾被外国媒体评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植物墙是用绿色植物编织成的墙体,它利用植物的根系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使自然界中栖息于平地上的植物永久生长于垂直的建筑墙面,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提供了新型的有机生态材料。植物种植则采用散植、丛植等自然式种植,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和高低不等的立体结构,大大提升促进植物墙生态系统的自主维护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巴西人还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设计出造型各异、高低错落、和谐有趣的墙体造型,经过精心设计与培植,再装饰以墙顶适合植物生长的灯具,使植物墙更加美观。
巴西法律规定,没有绿化设计的施工项目不得施工;有绿化设计的施工项目完工后,地面上有裸土的不予验收。因此,房屋落成之日,附近的草坪、花坛亦同时交工。每10栋左右公寓楼组成一个“方街”,即住宅小区,它由一条大绿色植物带环绕,起着过滤空气、阻止噪音的作用。
巴西的绿色植物墙给世界带来了一股强劲的“绿色风暴”,让人们在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同时,开辟出一套新的思路和方法。如突尼斯就在效仿巴西,人们在需要墙的地方种上一排仙人掌,等仙人掌长得密密麻麻时,就是一片绿色的屏障,造型别致,又可抵挡风沙,改善环境,一举两得。
[分页]
东京
两平方米以上的土地必须绿化
日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70%左右的国家,走在东京街头,笔者发现该绿化的地方几乎都栽上了花木,没有裸露的土地,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林木,抬头是湛蓝的天空。
日本国民的绿化意识表现在庭院绿化上,庭院绿化并不杂乱,需要精心设计,注重层次与呼应。东京各家各户的庭院面积都不大,只留下仅容一个车位的面积放汽车,其他的地方都进行了用心的绿化,几乎家家庭院中都有几株精美的大规格造型苗木,这些造型苗木以松类居多,高两三米的绿篱墙也随处可见。东京市中心办公区域内可供绿化的地方也不多,但商店、写字楼前的边边角角,都会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的地方栽植花木。实在没有土地的店铺,就在门前摆几盆盆栽植物。在一些狭窄的街道、靠近建筑物的路旁,为了不影响居民,所栽树木的树冠都进行了修剪。
政府规定,居民房屋等其他小型建筑物外2平方米以上的地方必须进行绿化,并予以实际费用两至三成的补贴,最高额可达100万日元,这让国民将庭院绿化当做自己的社会责任,用心去营造自己的城市绿洲。
[分页]
新加坡
立体绿化打造“花园中的国家”
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发展旅游事业,政府一直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打造“花园中的国家”。新加坡的立体绿化形式多样,布局富有新意,注重灵活运用点式、面式和线式布局,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融合,降低养护成本,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典范。正是这种立体绿化,让新加坡各类建筑物淹没在一片片绿色之中,各类市政设施披上绿装,绝大部分建筑物围墙均是绿篱。
在立体绿化的成功案例中,新加坡樟宜机场和皮克林宾乐雅酒店首当其冲。全球最佳机场排名第一的新加坡樟宜机场拥有约200个品种的植物,也是全球首个多主题花园机场。走进机场3号候机楼内部,两旁是大型垂直植物,还原了东南亚赤道雨林风景,而植物组成的挂毯不仅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部分,还连接垂直空间的登机区。这种用植物做墙的设计不仅是装饰,也实现了大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而皮克林宾乐雅酒店是新加坡地标性酒店,国际一流设计师运用花园酒店理念,在秉承酒店和度假村的基础上,将园林、瀑布和花墙完美融合,采用综合型节能节水措施与太阳能电池供电,让客人在酒店里就能欣赏美丽的热带花木与棕榈树所点缀的空中花园,体现当地的独特味道和文化气息。
[分页]
柏林
承载日耳曼文化的椴树
如果问德国柏林人,最重要的大街是哪一条?柏林人会回答,菩提树下大街。如果再问他们,哪条大街最美丽优雅?柏林人的答案还是:菩提树下大街。
菩提树下大街是柏林市中心交通枢纽,从勃兰登堡门一直延续到宫殿大桥,全长约1500米。沿街两边有许多重要建筑,如洪堡大学、国家歌剧院、德国历史博物馆、新岗亭和博物馆岛等。菩提树下大街的德语名称直译为“椴树下”,德国洪堡大学学者里希特尔德认为,被翻译成“菩提树”是个错误的译法,可能由于直接根据日语转译,但目前中文翻译早已习惯,所以很难改成“椴树下大街”。
远望这条街,就像一个绿色的穹顶罩住街道,椴树的历史与街道的建造史一样长。早在1573年,菩提树下大街从柏林东百年的城市宫殿不断被扩建延伸;二战后,大道两旁的建筑经历了修复与重建。在这期间,柏林人不断在大街两边种上椴树,如今,菩提树下大街已成为集艺术、文化、商业、交通和行政于一体的景观长廊。“菩提树下大街的最大贡献就是将街两旁风格不同的建筑融合到一起,并创造出一种统一的美感,而椴树就是这种统一美的纽带。”德国建筑师奥利弗这样评价。
柏林人之所以选择椴树,与其文化有紧密关联。椴树被日耳曼人尊奉为爱情与幸运女神弗雷娅,在偏远的小村庄,村庄中心都会种上一棵椴树,村民在椴树下举行重要的互动,如聚会、议事、婚礼等。除此之外,椴树还是“思乡树”,德国诗人缪勒曾写道:“如今我远离故乡,转眼已逝数年,然而仍能常听到那枝叶的呼唤,回来吧,你将在那里找到安宁。”
推荐阅读:
西安人民路东入口景观绿化种植春花树种300余株
日本援助中国绿化真相 背后是否另有深意
日出资5亿援助中国绿化 期待减少越境污染
日政府出资5亿援助中国绿化事业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