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7日消息:数日前发了一篇题为《萧山惊现二“球”合一,苗农小创意或藏发财之道》的文章,讲了某日在萧山农户的小院里,看到将一株红叶石楠与一株红花檵木修成一个“球”的民间创意,进而引申到“植物组团”的概念。标题起足了噱头,有人读后问我:“你想表达什么?”
我一时语塞,直到看到了“木兰君”在文末的留言。
木兰君说——
萧山的花农就是好样的。这位弄出“二球合一”的苗农,虽是个体的悄然创意,偶然巧遇“慧眼识珠”的高人,其实本土更多的创新案例一直在伴随着“萧山花木”的良性发展。
我不止一次如当地花农说,当年,他们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红叶石楠的扦插成本,因地制宜,吃住在田间地头,甚至彻夜难眠,反复琢磨,最后终于如愿。这就是萧山花木人“勤劳+智慧”的精神。
当然,创新活动,离不开勤奋、敬业和执着,可是,最为关键的是在思维和观念上要有开拓和创新。就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两种“球”,曾几何时,畅销不断,而现在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结果就是“买烂了”。
所以,要想有好价格,必须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殚精竭虑地改变思路,弄出自己与同行们的“差异”来。
在商业的发展中,物以稀为贵的定律,是永远成立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适时、适度地创新,形成差异化,领先市场快半拍,这就是赚钱的致胜法宝。
木兰君——马老师
这位木兰君,是我们的老读者,安徽邓林农业的马志勤马老师。我能想象,他在手机上逐字逐句地打完400字的留言,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反复斟酌,然后点击“发送留言”,等待小编的审核发布。
我和马老师有过两面之缘。上一次是在去年的合肥苗交会上,他拉着我在邓林农业的展位上聊天,一个小时里,有数十个人过来和他打招呼,而他无一例外地起身,热情洋溢地把身边的我介绍给他的朋友们。认识他的人都知道,马老师的腿脚并不灵便。
还有一些时候,在微信的交流中,他跟我聊起过他的事业,他并不顺遂的人生,以及他最近转型的想法和举动。我有时特别想坐到他的对面,和他饮一杯酒,听他尽述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园林事业。
今年,我没有去成合肥。
马老师,还是那个马老师。
如果你又要问我:“你想表达什么?”
我只想说:“我觉得马老师的留言很好,希望能你能够看到。”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