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管理

  限制使用化肥农药 倒逼转型生态农业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彤 日期:2018年04月27日 02:36

中国园林网4月27日消息:“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4月,记者走进“朱鹮故乡”陕西洋县,探访这座秦巴小城30多年的朱鹮情缘。

上世纪中叶,朱鹮一度濒临灭绝。经过洋县30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地朱鹮种群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仅发现的7只,恢复到现在的2000多只。如何做到既保护朱鹮又保障民生,洋县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一次发现:救鹮总动员

1981年5月23日,7只朱鹮在洋县被发现。

当天,中科院鸟类专家刘荫增由村民带路,翻山越岭来到大店村姚家沟。半山腰上,15株百年青冈树郁郁葱葱。其中一株树上,一对朱鹮正照料3只嗷嗷待哺的幼雏,还有一对成鸟栖息在不远处。为了这一刻,专家队已苦苦寻觅3年,行程5万公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260个朱鹮历史分布点。

4天后,洋县政府发布保护朱鹮的紧急通知,开启了数十年对朱鹮的保护:限制农民使用化肥、农药;抽调4名年轻人,昼夜跟踪这些“宝贝疙瘩”……

“3月至6月是繁殖期。每棵树下我们都搭了观察棚,24小时监护。”说起当时的情形,保护小组成员路宝忠仍记忆深刻,“树干上抹了黄油、放了刀片,就怕蛇、黄鼠狼等动物爬上树。为避免幼鸟掉巢摔伤,我们还在巢下挂了尼龙网。”

37年来,洋县上上下下,都一直在精心呵护朱鹮。

走进华阳朱鹮种源基地保护站,占地90亩的护鸟笼映入眼帘。59只朱鹮闲庭信步,在这巨大的护鸟笼里自由栖息。

伴随两声呼喊,保护站站长段英打开笼门,带来了朱鹮最爱吃的泥鳅,“它们胆子小,每次进门前,我都先打声招呼。”话音未落,几声鸟鸣穿林而至,回应方才的问候,在山谷中幽幽回响。

在保护站工作21年,段英亲眼见证了朱鹮家族的壮大,也感动于百姓与朱鹮结下的深厚感情。

“有对朱鹮在农户家大树上筑窝,傍晚被家畜所惊,留下窝里正孵的蛋就飞走了。农户老大娘担心鸟蛋冻坏,爬上树取下蛋,暖了一晚上,第二天见成鸟飞回来才敢把蛋放回窝。”段英感慨:“30多年时光流转,自觉保护朱鹮的观念,已融入洋县百姓的点滴生活。”

保护朱鹮总动员,洋县打出组合拳:在朱鹮活动区禁止开矿、狩猎、砍林伐木;引导农民保留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保障朱鹮的觅食地;建立朱鹮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4万亩,疏通渠道30余公里,为朱鹮营造舒适的栖息环境……经过37年坚守,朱鹮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活动范围扩大至周边区县,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

如今的洋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9%。

一个村庄:困境谋蝶变

“山青青,水荡漾,树参天,鸟儿唱……”10年前,位于朱鹮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草坝村,朱鹮翱翔青川,童谣清脆美好。可村里的庄稼汉,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县上不让施化肥农药,我们虽然照做了,可心里有点不情愿。”看着地里产量越来越低,村里的老人直犯难:“水田慢慢撂荒,日子更得紧巴巴了。”

草坝村的困境并非孤例。朱鹮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洋县的生态保护政策也越来越严。发现朱鹮后的20多年间,洋县农作物减产、地方财政减收,每年损失共计2000多万元。

看村民种庄稼“缩手缩脚”,2009年,草坝村村支书刘开昌心一横:成立合作社,搞有机农业。见支书这般“疯言疯语”,村里立即“炸”了,“现在多少还有点收成,等搞了有机农业,到时收不上米,去你家吃饭呀?”

“咱这生态好,农产品产量低但是质量高呀!要想法子在绿色食品上做文章。”脑子灵活的刘开昌向村民解释:“搞有机产业,就要上规模。咱弄个合作社,还能抱团取暖。”

见村民犹疑,刘开昌心里着急,便自掏腰包买来香稻种子、有机肥料,免费向社员发放,建起了100亩有机水稻示范基地。不出一年,收获的水稻以每斤1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不到10年,草坝村有机香稻、有机油菜、有机黄金梨等产业,搞得红红火火;“朱鹮湖”牌有机产品,还卖到了国外。如今,482户村民全部入股合作社,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春日的傍晚,走进草坝村朱鹮湖梨果采摘园,见满目葱茏,黄金梨树上嫩绿的春芽披着金色霞光。村民王建红穿梭在果园里,正忙着摆弄黏虫板,“现在不打农药,不用杀虫剂。环境好了,果子质量更高。”说话间,一群归巢的朱鹮迎着夕阳,从村庄上空掠过。

在洋县,除草都是靠人工,除虫严格要求使用纯自然的生物制剂或物理方法。在草坝村,除虫就主要依靠黏虫板、除虫灯等物理方法。

水碧天蓝,梨香鹮舞,地处浅山丘陵地带的草坝村,如今是“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村内大花园”。说起10年转型路,刘开昌很自豪:“好山好水好心情,生态也能富百姓。”

一种思路:生态蕴生机

草坝村的坚守与转变,正是洋县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

为保护朱鹮,这个秦巴山区贫困县限制工业,发展可谓是难上加难。而今,洋县三十余载默默付出中积累起的“绿色存量”,正释放出强大的“经济增量”。

“我们不吃亏,生态好就是大资源。”在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看来,“朱鹮保护,已培育出有机产业的肥水沃土。”

从2011年起,洋县全面吹响发展有机产业的号角。财政并不宽裕的洋县,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打造有机品牌。

“让耕者获利,让食者安心。今天的洋县,要守护生态,也要贡献绿色有机食品。”洋县有机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天刚说,破题之举,便是上演“黑色传奇”。数千年来,洋县黑米种植远近闻名,如今,以有机黑米为原料的黑米酒、黑米醋、黑谷巧克力,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洋县,有机产品不愁卖。”走进陕西朱鹮黑米酒业公司,酿酒师王师傅打趣道,“大家都说,洋县的食品吃着放心,因为有挑剔的朱鹮帮忙‘把关’呢。”

放心不放心,不光是朱鹮说了算。“通过追溯体系,消费者能查出这杯黑米酒的原料来自哪块田野、出自哪位农民之手。”公司负责人隋兆华手握酒杯,颇为自豪,“还能查出是晌午还是傍晚进入生产线,又在何时运出工厂。”

目前,洋县有机产品认证达14大类76种,认证面积13.2万亩,认证产量3.36万吨,总产值9.66亿元;截至201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9695元,较2011年翻了一番。更可喜的是,县域产业链已初步完善。

“三十余载珍禽守护,‘朱鹮’和‘有机’,已成为洋县最耀眼的两张名片。”李天刚感慨,“生态‘后发优势’,终换‘产业先机’。对于百姓的默默守护,这些‘空中精灵’在37年后,给予了回报。” 

推荐阅读:

“植物医生”为绿色防控用农药保驾护航

四川严管农药化肥市场

银川开展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量“三减”行动

江西高安:加强农药市场监管 确保用药安全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内容
·杨庄村林业扶贫的故事2018-12-12
·新政策下农药登记成本为何升高?2018-12-11
·云南: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2018-12-11
·安徽:化肥、农药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2018-12-11
·21家农药生产企业更名了2018-12-11
·全国生物农药与农药精准轻简施用技术学术研讨会召开2018-12-11
·农药以仿为主迈向自主创新2018-11-13
·中柬农药管理技术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8-11-13
·“生态农业”为何能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2018-11-09
·黑龙江宝清: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2018-11-05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