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走进安庆,耳畔常常回响着这一首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唱段。戏曲唱段优美,也是安庆这座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真实写照。截至目前,安庆全市森林面积近796万亩,湿地面积253万亩,绿水青山,此言不虚。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安徽提出殷切期望。次年6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安庆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正走出一条水清岸绿、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消灭芭茅山遍种经果林
在安庆市太湖县,有着绝美的田园山水。林业局长却曾是个“高危”职业。为啥?都是芭茅惹的祸!这种学名“五节芒”的植物生命力极强,最高能长到两三米,但一遇明火就着,且极难扑灭。“往年一到这个季节,太湖县火情不断,经常受到通报批评。”太湖县林业局局长王彬苦笑。彼时,安徽全省一度60%的火情来自安庆,成为干部群众心中之痛。
林长制改革方案实施后,安庆市痛定思痛,抢抓机遇,以太湖芭茅山治理作为抓手之一破冰前行,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开展“护绿、增绿”行动。在各部门齐抓共管之下,太湖县出台《消灭芭茅山三年行动计划》,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消灭芭茅山17万亩,造林15万亩,目前,太湖县已经全部完成30万亩芭茅山改造任务。“去年11月新一轮防火季开始以来,没有发生一起火情。”王彬底气十足地说。
如今,在太湖县晋熙镇天台村的芭茅山,往昔漫山遍野的芭茅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毛竹、油茶等经果林。
探索四级林长制组织架构
“林长制干什么,怎么干,一开始我们也不明白。”安庆市林业局局长罗敏坦言,经过探索,安庆市最终决定聚焦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生态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在全市开展了太湖县芭茅山治理、G206桐城段绿色长廊建设、武昌湖湿地申报国家级湿地工程、宜秀区“青山白化”综合治理等四大工程,探索出“全域覆盖,网格管理,坐实下沉,群众参与”的模式,推动林长制改革落细落实。
广玉兰、桂花、香樟、银杏等树种错落有致、次第排开……新修建的G206国道桐城段,已建成两侧各20米、长度为32公里的绿色长廊3600亩。桐城市林业局局长孙龙生告诉记者,通过撬动社会投入,既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也解决了林木抚育难题,实现了“长廊四季有花,绿色常驻”。
在实施市、县、乡、村、组、户、人、山头七级包保制度的基础上,安庆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架构,从而形成了“全域覆盖、网格管理”的责任体系。此外,全面构建“一林一档”“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策”和“一林一员”等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山头地块、绿地湿地。
“林长制打破过去森林、湿地发展保护由林业部门‘单兵作战’的老传统,形成了林长牵头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安庆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下一步,安庆市还将完善责任体系,推动“林长制”立法。
唱出绿色发展“好戏”
“护绿、增绿、管绿”,更要“用绿、活绿”,解决林长制“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对此,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党总支书记杨凯感受格外深刻。杨亭村田少,人均只有六分。早年间,杨亭村不仅小型林场泛滥,还一度开山挖矿,小煤矿、砖厂林立。但伐木并没有带来致富,开采矿山却让生态受到破坏,给大山留下了“伤疤”。
1998年从浙江安吉考察回来,杨凯亲眼看到当地保护生态环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回到村后,他和村“两委”班子毅然下定决心关停了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封山育林改种阔叶林、枫树,并坚持每年种植50亩茶叶。如今,杨亭村周边山上,山顶是公益林、山腰是经果林、山脚是各色名贵苗木。
据统计,实施林长制以来,安庆市完成人工造林34.3万亩、退化林修复32.4万亩、森林抚育250.5万亩。去年,安庆市森林覆盖率达39.28%。在保护的前提下,林业基地和产业发展带动42.6万户林农收益。黄梅戏的故乡安庆,唱出了绿色发展一出“好戏”!
推荐阅读:
安徽:改革“林长制”促动“林长治”
“护绿生金”:中国建立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安庆市全面构建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
江西林长制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亮点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