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处亚热带,生态类型多样,覆盖率66.8%,是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省份,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位居全国前列。
福建自然分布有脊椎动物1693种,约占全国物种数24%。高等植物5064种,约占全国物种数17%。有华南虎、云豹、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水松、南方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318种。福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每年有大量候鸟在我省繁殖、越冬和迁徙停歇,已记录到的鸟类约600种,我国自然分布的鸟类中约40%的种类在福建野外可以见到。
多年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制度,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法治建设、濒危物种拯救、自然保护地建设、资源调查监测、执法监管、宣传教育等方面富有特色、成效突出。
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制度。出台了《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福建省森林条例》《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地方法规,制定了《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名录》等规章以及野生动植物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管理等配套规定,强化依法保护,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和制度体系。
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划定省级以上公益林4290多万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大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各类自然保护地施行统一监管,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等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69处、总面积160多万公顷,保护了全省85%以上的珍稀濒危物种、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
着力保护拯救濒危物种。组织实施了华南虎、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白海豚、长序榆、苏铁、水松等4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项目。梅花山华南虎繁育基地经国家林草局批准,扩建为国内华南虎种源调剂和野化训练基地,总投资2700多万元。野生动植物资源整体呈上升趋势。猕猴、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水松、南方红豆杉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扩展明显,已经摆脱濒临灭绝威胁。冬候鸟鸳鸯、小天鹅数量大幅增加,鸳鸯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留鸟。
强化执法监管。建立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和保护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林业、海洋渔业、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强化执法协作,共享数据信息和案件情报线索,联合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将打击走私和非法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工作列入“地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考核内容,将保护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工作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有效强化了各级政府属地责任。2020年以来,各级林业部门累计组织220多万人次开展巡查巡护,对野生动物保护实施“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监管行动,采取“管住山头、管住养殖场、管住市场、管住嘴巴、严厉打击”等“四管一严”措施,并向社会公布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监督举报电话,广泛发动群众监督举报,对收到的举报线索依法侦办、从严查处、顶格处罚,坚决严惩非法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确保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建立健全资源档案。定期组织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档案。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布设红外监测设备1600多台,对野生动物活动开展持续监测,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源监测数据。连续15年组织开展沿海水鸟同步调查,组织开展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黑嘴鸥、鸳鸯、苏铁、水松、长序榆等濒危物种专项调查,摸清资源本底数据,掌握动态变化趋势,为实施科学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全民教育。每年结合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主题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引导全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科学知识,让公众充分认识滥食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养成文明卫生饮食习惯,营造人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林业部门通过电视、报纸、短信、微信、新福建、学习强国等媒体,商场广场、村口路口等公共场所,广泛开展保护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宣传。发动基层干部利用移动喇叭、农村广播、张贴海报等形式,将宣传延伸到乡村社区,打通信息宣传最后一公里,不碰不吃“野味”已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共识。
推荐阅读:
福建公安与林业建立保护森林资源协作机制
福建晋江:小流域治出“绿水青山”
建党百年华诞拉动福建三角梅价量齐升
福建福鼎开展种苗法律法规知识测试
(来源:福建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