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网 资讯 商人 设计 园艺 景观 供应库 求购库 产品库 黄页 园林论坛 植物库 图书 搜索 传媒 建站
工程 古建 资材 会展 植保 招投标 网交会 产品报价 人才 园林通典 服务指南 论文 法规 调查 RSS
病虫害资料
名称:桂花吹绵蚧
学名:
类属:同翅目、蚧总科、珠蚧科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吹绵蚧又名棉团蚧、白条蚧等,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国外东南亚有欧、美不少国家都有发生。

    以若虫、成虫危害牡丹、金桔、柠檬、玳玳、佛手、山茶、含笑、常春藤、月季、海棠、鞭蓉、石榴等花卉。常群集在叶、嫩芽、新梢上危害,发生严重时,叶色发黄,造成落叶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条,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严重影响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椭圆形,桔红色,体表面有黑色短毛。背面被白色蜡粉。发育成熟后其身后形成白色卵囊,卵囊联成一体明显的纵行沟纹约15条。

雄成虫较瘦小,体长2~3毫米,翅展5~7毫米。胸部黑色,腹部桔红色,翅侠长,深紫色,前翅1对,翅面有翅脉2条或白色纵浅2条,后翅退化成平衡体。腹末有2个肉质突起。各有4根长毛。

卵长椭圆形,桔红色,包藏在卵囊内。

蛹桔红色,长3~4毫米,被有白色蜡质薄粉,外裹白色蜡丝茧。

发生规律
我国南部1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2~3代,华北2代。在浙江(黄岩)第一代卵和若虫盛期在5~6月。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9月初,第三代在9~11月。吹绵蚧世代不齐,即使在同一环境内,往往各虫态都有。

吹绵蚧雌虫很多,雄虫数量极少,日常不易发现,繁殖方式多以孤雌生殖。雌虫成熟后从腹部末端分泌蜡质,形成卵囊,卵产囊仙,产卵期长达1个多月。每头雌虫在春季一般可产卵600粒左右,而夏季只能产200粒左右,初孵若虫多向树外部爬迁。附着在新梢或叶背主脉两侧危害,雄虫常在枝干裂缝或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色薄茧化蛹。经1周左右羽化为雄成虫,飞翔力强。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随时检查,用手或用镊子捏去雌虫和卵囊,或剪去虫枝、叶。

(2)生物防治

保护或引放大红瓢虫、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药物防治

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用针对性专门防治蚧壳虫的药剂如国光必治(40%啶虫.毒死蜱)2000倍液喷雾,可连用2-3次,间隔7-10天。
防治药械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