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网 资讯 商人 设计 园艺 景观 供应库 求购库 产品库 黄页 园林论坛 植物库 图书 搜索 传媒 建站
工程 古建 资材 会展 植保 招投标 网交会 产品报价 人才 园林通典 服务指南 论文 法规 调查 RSS
病虫害资料
名称:草木樨籽象
学名:Tychius melilotus Steph
类属:鞘翅目 象虫科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以幼虫为害苜蓿和草木樨种子而得名。我国分布在新疆、甘肃。籽象主要以幼虫蛀食苜蓿、三叶草、草木樨等的种子,成虫啃食叶肉,为害花蕾和花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2.4毫米(不包括喙),体灰色,喙长明显短于前胸背板,复眼不突出于头部的轮廓。胸部鳞片较窄,末端较尖,以白色为主,兼有黄色。在鞘翅缝合处有较大的白色鳞片组成的条纹,胸足基节、转节、腿节均为黑色,腔节和附节为棕色。雄性前足腔节内侧近基部2/5处有一刺突。腹部第二腹片向后延伸更多,超过第三腹片,并略盖住第四腹片的前沿。
发生规律
籽象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豆科牧草茬地里,2—5米的土表越冬。春季苜蓿萌发后,越冬成虫出垫取食叶肉,随苜蓿孕蕾,雌虫卵巢发育成熟。5月下旬产卵,卵期8—15天,幼虫期约20天。6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土中作土茧化蛹,也有少数在枯枝落叶下不作土茧化蛹者,蛹期5—15天。7月上旬羽化出新一代成虫,仍留在土茧内,直至越冬。春季气温11℃以上时,越冬成虫出土取食叶肉,严重时,仅留叶脉呈网状。孕蕾后,转而咬食花营和花器,结荚时,成虫自植株下部转至上部,且常向别的苜蓿地迁飞。雌虫产卵于幼嫩豆荚内,大部产在外缝上,一荚上产卵1—4粒,以1—2粒为多。幼虫孵化后,蛀入种籽内,蛙孔直径。0.15—0.2毫米。幼虫在豆荚内可自由爬行,1头可咬食2—4粒种子,并以黑色粪便填充其中。幼虫老熟后,将豆荚壳咬破一孔落入土中,其孔径为0.5—0.6毫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法 

(1)疏松土壤:春季苜蓿再生萌发前和地,可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加速苜蓿的生长。

(2)轮作:作干草用与留种用苜蓿应交替进行。一般将第二茬苜蓿作留种用,可减少受害。

(3)早割:受害严重时,可提早收割并低割,留茬不超过4—5厘米。割下的苜蓿尽快运出田外,以消灭幼虫和卵。

2.化学防治 

(1)药剂防治的适期:

①为了保护天敌,可在早春成虫出垫尚未产卵,天敌还未活动之前施药;或秋后最后一茬苜蓿收割后,在茬地上施药,以降低越冬虫口。

②为保护传粉昆虫,应避免在花期喷药;或者在早上6小时前,晚上传粉昆虫不活动的时间施药。

(2)防治指标:据国外资料,幼虫,每昆虫网8—10头,或植株的芽和叶子受害率达25%—30%时,应采取防治措施。

(3)施药方法:①50%马拉硫磷1500—2000倍液;②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③50%可湿性西维因400倍液。
防治药械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