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网 资讯 商人 设计 园艺 景观 供应库 求购库 产品库 黄页 园林论坛 植物库 图书 搜索 传媒 建站
工程 古建 资材 会展 植保 招投标 网交会 产品报价 人才 园林通典 服务指南 论文 法规 调查 RSS
病虫害资料
名称:大窠蓑蛾
学名:Chmia variegata
类属:鳞翅目 蓑蛾科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大窠蓑蛾又叫大蓑蛾、大袋蛾。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及其以南和西南地区。寄主有桃、李、杏、苹果、梨等果树及泡桐、法国梧桐、刺槐、樱花、桂花等林木和观赏植物。 

危害症状: 大窠蓑蛾以幼虫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出现孔洞或缺刻,幼虫潜伏在由碎片叶、叶柄和幼虫吐的丝结成的蓑囊中。蓑囊纺锤形,长40~60毫米,宽10~15毫米,丝质,较疏松,外表被碎叶。 
形态特征
成虫  雌雄异型。雌虫体长25~27mm,无足,无翅,形状似蛆。体柔软,乳白色,头小,黄褐色。体被淡黄色细毛,腹部肥大,尾端细小。雄虫有翅,体长15~18mm,翅展26~35mm。触角羽毛状。身体和足密生长毛。全体灰褐色至黑褐色,胸部颜色较深,背面有3条不明显的纵纹。前翅略狭长,近外缘有4~5个长形透明斑纹。
    
卵  椭圆形,长约0.8mm。初产出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卵壳柔软光滑。
    
幼虫  初孵出幼虫头黑色,以后变为黄褐至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5~35mm,中胸盾片黄褐色,其上有4条黑褐色纵纹,腹部颜色较深。体肥大,胸足发达,腹足短小。
    
蛹  雌蛹体长25~30mm,赤褐色至紫褐色,头、胸部的附肢全部消失。雄蛹体长15~20mm,褐色至深褐色,头、胸部的附肢均存在。
    
蓑囊:纺锤形,长40~60mm,宽10~15mm,丝质,较疏松,外表被碎叶。
发生规律
大窠蓑蛾在华中、华东地区和河北省,一年发生1代,在南京、南昌等地少数发生2代,在广州地区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蓑囊内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雄虫羽化比雌虫早。雄虫羽化后即可交尾,在黄昏以后活动最盛,有趋光性。雌虫羽化后仍留在蓑囊内,经交尾后产卵于其中。成虫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卵期7天左右。幼虫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幼虫孵化后在蓑囊内停留2~7天,然后从蓑囊中爬出,吐丝下垂,随风飘散至寄主上。低龄幼虫取食叶片表皮,潜伏其中,并吐丝将蓑囊与叶片连缀,取食时将身体伸出蓑囊外,食毕缩人囊中。蓑囊随幼虫生长而增大。在一年发生1代的地区,到9月下旬幼虫陆续老熟,转移到树枝上,吐丝将蓑囊端部缠绕在枝上,封闭囊口越冬。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及西南地区。
防治方法
(1)进行园林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

(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

(3)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4) 虫害危害严重时,一般采用化学防治进行快速控制,针对此类咀嚼式口器害虫,建议使用国光必治(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3次,间隔7-10天。
防治药械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