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网 资讯 商人 设计 园艺 景观 供应库 求购库 产品库 黄页 园林论坛 植物库 图书 搜索 传媒 建站
工程 古建 资材 会展 植保 招投标 网交会 产品报价 人才 园林通典 服务指南 论文 法规 调查 RSS
病虫害资料
名称:樟子松疱锈病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樟子松疱锈病属双维松疱锈病,又称硬松干锈病,分布世界各地。病树的韧皮部被破坏,高生长,粗生长和针叶长度都受一定的影响,当年主干受害的幼树,大多数于次年春季死亡。 
症状
该病危害樟子松的枝干。发病初期,感病部位皮部松软且略显粗肿,9月中旬前后,从病皮溢出橘黄色至橘红色的蜜滴,内中混有大量的性孢子。蜜滴消失后,剥皮可见红褐色血迹状斑。第二年4月上、中旬,病皮产生裂缝,露出黄白色至橘黄色疱囊,疱囊扁平柱状或不规则形,为病原菌锈孢子器。几天后疱囊便可破裂,散放出大量的黄色锈孢子。连年发病的枝干,病皮表面粗糙,并产生流脂现象。当病皮绕枝干1周时,则导致上部枯死或整株死亡。在转主寄主植物的叶片、嫩茎、萼片及果实上,产生橘黄色疱状夏孢子堆,以后在夏孢子堆中或周围,长出红褐色毛状的冬孢子柱。 
病原
病原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隶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柱锈菌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罹病的枝干韧皮部组织中越冬。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并有部分菌丝挤破细胞而侵入胞腔内。未枯死的病枝干,每年秋季在病皮上溢出蜜滴,为性孢子混合液。翌年春季从病皮裂缝中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成熟后,随着疱囊破裂而散出。锈孢子经风传播,萌发并由气孔侵入转主寄主叶片和嫩茎,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可反复多次侵染转主寄主植物。初秋,在夏孢子堆中或周围陆续出现冬孢子柱,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经4h就开始萌发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经风传播侵染松树针叶,尔后菌丝由针叶延伸至侧枝皮层。从担孢子侵染至松树发病,其潜育期往往需要几年。锈孢子器出现的早迟与4月上旬温度呈正相关,当旬平均温度在15℃以上,疱囊出现早,反之则迟。降雨对疱囊的破裂有促进作用,并且大雨还能冲刷疱囊。风则对病原菌的传播起着媒介作用。在适宜的环境中,樟子松与芍药等转主寄主的距离越近,发病就越严重。 
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划定疫区,禁止疫区的苗木、幼树外运。

②减少侵染来源:修剪病枝,特别是除去靠近主干的病枝。

③药剂治疗:在苗木上使用1:1:100波尔多液或代森锌500倍液等保护剂,可以预防病菌的侵染。对大树使用50%托布津500倍柴油溶液、25%粉锈宁500倍柴油溶液、松焦油、硫酸铜40倍液及敌锈钠200倍液等,涂干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防治药械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