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网 资讯 商人 设计 园艺 景观 供应库 求购库 产品库 黄页 园林论坛 植物库 图书 搜索 传媒 建站
工程 古建 资材 会展 植保 招投标 网交会 产品报价 人才 园林通典 服务指南 论文 法规 调查 RSS
病虫害资料
名称:茶黄毒蛾
学名: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类属:鳞翅目 毒蛾科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醇、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等地区。
危害对象为山茶、荣、油茶、柑橘等花木。
危害征状:以幼虫食害叶片、嫩枝皮及花蕾;幼虫体上有毒毛,人体触及,引起皮肤红肿奇痒。
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艮8~1 3毫米,翅展26~36毫米,琥珀色;前翅除前缘、翅尖和臀角外,均密布有深褐色鳞片。顶角黄色区内有黑点2个。后翅除外缘和缘毛外,均散生茶褐色鳞片。腹来具黄色毛丛。雄蛾较小,体长6~10毫米,翅展20-28毫米;黄褐至深茶褐色,有季节性变化;前翅前缘、翅尖及臀角黄褐色或浅茶褐色;腹末无丛毛。
(2)卵:扁球形,直径约0.8毫米,高0.5毫米,黄白色;卵块椭圆形,数十粒至百余粒集成一起,上覆有黄褐色厚绒毛,长8~12毫米,宽5~7毫米。
(3)虫:不同龄的欧出,形态有些不同。末龄幼虫体长20毫米,头部褐色,体黄色,圆筒形;胸部三节较细,体背面两侧各有两条褐色带状线。各体节背和侧方有几个黑色毛瘤,瘤上簇生黄色毒毛。
(4)蛹:圆锥形,长7-10毫米,黄褐色,末端有钩状刺一束,约20多根;蛹外有丝质薄茧;茧黄色,长12-14毫米。
发生规律
全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温度不同而异;有的一年2代,多的一年可发生5代。江、浙、皖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越冬;各代发生比较整齐.无世代重叠现象。在安徽,幼虫在4月上旬到6月中旬发生,成虫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发生。第二代产卵在7月上旬到7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到9月下旬,成虫羽化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成虫产越冬卵。成虫白天伏于叶背或隐蔽处,夜间交尾、产卵;有趋光性。卵粒排列成块,外覆有绒毛。每头雌成虫产卵量一般100~200粒。卵块除产在植株中、下部老叶背面外,也有产在枝杆、枯叶或杂草上的。未交尾的雌成虫也产卵,但卵块小,或散产,卵不能孵化。卵的孵化期.一般在最早的卵块孵化后5天左右出现。同一卵块的卵.常在一天内孵化完。幼虫六七龄;一二龄时,在叶背食害而留下上表皮,三龄后食量明显增大,虫体多沿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或将叶片全部吃光仅留下叶柄;严重时,可将花蕾和嫩枝皮部都吃掉。幼虫一至三龄时,有群集性,常数十头至百余头聚集在叶背。三龄以后开始分散危害。幼虫有成群迁移到另外枝叶上危害的习性,迁移时.一头在前,其余列队尾随而行。有吐下垂习性;幼虫早晚在枝条上部叶片上取食,中午到中、下部叶片上危害。夏天中午阳光强烈时,幼虫常躲在植株基部阴暗处,傍晚再爬到上部枝叶上取食。幼虫老熟后成群到附近土缝中,落叶或表土下结茧化蛹。入土化蛹的,其深度一般为1.5~6.0厘米,茧常数个或数十个聚集在一起。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主要是摘除越冬卵块,可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间进行。捕杀幼虫,幼虫群集时,可摘除虫叶并将虫踩死。
  
(2)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3)生物防治:喷施苏云金杆菌-Bt乳剂;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卵期寄生的茶毛虫黑卵蜂和赤眼蜂,幼虫期有茶毛虫绒茧蜂、茶毛虫瘦姬蜂、毒蛾瘦姬蜂等;还有细菌性软化病及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防治药械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