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网 资讯 商人 设计 园艺 景观 供应库 求购库 产品库 黄页 园林论坛 植物库 图书 搜索 传媒 建站
工程 古建 资材 会展 植保 招投标 网交会 产品报价 人才 园林通典 服务指南 论文 法规 调查 RSS
病虫害资料
名称:半球竹链蚧
学名:Bambusaspis hemisphaerica
类属:同翅目链蚧科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半球竹链蚧(Bambusaspis hemisphaerica)属同翅目链蚧科,国内分布于广东、江酉、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上海、陕西等地,可以为害多种竹类植物。

    寄生于当年新发出的嫩枝及嫩梢的节间和芽眼,被害后嫩枝停止生长、节间缩短,造成竹叶落枝枯,严重影响竹的生长、发笋和竹林衰败。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蜡壳坚硬、半球形隆起、前端圆而后端狭、光滑透亮具光泽、青黄色,长2.5-3.0mm、宽1.5-2.0mm,蜡壳包裹小枝达1/4-1/2,边缘密生白色碎片状蜡丝;圆形瘤状触角具2长毛和1短毛,触角与体缘之间有五格腺带;具气门路五格腺的气门大,体缘2列“8”形腺在体后并为1列,五格缘腺与“8”形腺成一宽带、该带向腹末渐窄并中断,6-10格的多格腺在腹面形成2完整的及6条断续的横列,管腺散布体背、在后端仅1对大背管腺,体背小“8”形腺稀疏散布;臀瓣不发达、端部毛短,肛环孔2列,短肛环刺毛6根。雄虫长椭圆形的蜡壳两侧近平行,缘蜡丝稀疏,长约1mm,淡赤褐色,眼红色;念珠状触角10节;白色前翅透明有2纵脉,腹部黄色、尖细,交配器针状,腹未白色长蜡丝2根。 

    卵:椭圆形,淡黄色,长0.4mm,宽0.2mm。

    若虫:体椭圆形,淡赤褐色,长0.4-0.45mm、宽0.2-0.25mm。触角6节,足发达,体缘“8”形腺明显;肛环发达、肛环刺毛6根,腹末端毛2对。
发生规律
    在江苏以1年1代为主,亦有1年2代的现象;在安徽则l年2代,均以受精雌成虫和2龄若虫越冬。越冬若虫于翌年5月陆续发育为成虫。雌成虫出现盛期在5月中旬,孕卵期约1个月,至6月上旬开始产卵。

    越冬的受精雌成虫,于翌年2月恢复取食,虫体逐渐膨大开始孕卵,孕卵期约3个月,5月中旬开始产卵。每头雌成虫一般产卵量为400粒左右,最多553粒,最少107粒。卵产于雌虫蜡壳之后端。卵期1-2天,第一代若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盛孵期在5月下旬和6月中旬。一天中孵化量以10-15时较集中。初孵若虫活泼,每分钟爬行3-4cm,一般爬行36-48小时,在当年生的小技、竹节、芽鳞及叶柄基部固定。固定后3-4天,体缘出现白色蜡粉,此后逐渐形成蜡壳。若虫生长发育17天左右便可区别雌雄。雄虫多寄生于当年嫩叶的叶柄基都;雌若虫多寄生于当年生小校或节间上。第一代雄若虫6月底化蛹,蛹期3-4天,7月上旬为雄成虫羽化盛期,7月中旬羽化结束,羽化率为85%左右。第一代雌成虫交尾受精后,大多不再发育,越冬到翌年春恢复取食后孕卵。另有少部分继续发育,于8月初开始孕卵,孕卵期约1个月,9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孵化。孵化若虫发育到2龄,于10月底、11月初先后在嫩枝上越冬。半球竹链故的天敌有一种挑小蜂和一种光小蜂。

防治方法
(1)冬季植株修剪以及清园,消灭在枯枝落叶杂草与表土中越冬的虫源。

(2)提前预防,开春后喷施40%啶虫.毒(国光必治)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预防,杀死虫卵,减少孵化虫量

(3)蚧壳虫化学防治小窍门:

   ①抓住最佳用药时间:在若虫孵化盛期用药,此时蜡质层未形成或刚形成,对药物比较敏感,用量少、效果好;      
      ②选择对症药剂:刺吸式口器,应选内吸性药剂,背覆厚厚蚧壳(铠甲),应选用渗透性强的药剂如40%啶虫.毒(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国光必治1500-2000倍+5.7%甲维盐乳油( 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防治效果更佳。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③选择适宜的用药方式:
    针对低矮容易喷施的,可以用喷雾方式防治;针对高大树体的蚧壳虫防治,也可使用吊注“必治”或者插“树体杀虫剂”插瓶的方式防治,用量根据树种、树势、气候等因素而调整。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红点唇瓢虫,其成虫、幼虫均可捕食此蚧的卵、若虫、蛹和成虫;6月份后捕食率可高达78%。此外,还有寄生蝇和捕食螨等。
防治药械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