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探索生态价值评估实践——
以绿色账本激活“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四川自古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林草生态价值转化潜力巨大。随着美丽四川建设的深入推进,四川启动绿色生态价值评估及转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系统构建生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实现全省森林、草原、湿地等绿色生态资源“明码标价”,将山水林田湖草纳入生态账本,并创新提出“绿水青山指数”量化绿色生态转化成效,解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绿色生态优势转化发展策略,为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四川方案。

美丽乡村茶飘香 四川省林草局供图
从“生态大省”到“生态强省”的跨越
早春时节,步入西昌市大箐国有林场,满山苍翠,中药材香气萦绕林间。眼下,林场内种植的黄精、白芪、沙参长势喜人,当归、党参、天麻等迎来采收季节,三五成群的工人穿梭其间,忙得不亦乐乎。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西昌林业经济转型的缩影。
西昌市已发展林下经济基地1.2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3家,实现中药材销售收入近800万元……莽莽林海正逐渐变为“金色宝地”。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过去,由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靠山吃饭的村民长期陷入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窘境。
数据显示,四川虽属全国第二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但绿色生态供给不平衡、资源转化路径不畅、政策扶持缺乏创新等问题,导致绿色家底尚未充分释放经济红利,“生态银行”亟待激活。要破解这一难题,需从四川的战略地位中寻找突破口。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作为西部发展的核心枢纽,四川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腹地,更肩负着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任。双重使命之下,如何将生态资源“明码标价”,科学评估绿色生态价值并探索转化路径,成为四川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2020年9月,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市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成为破题焦点。四川积极响应,依托森林覆盖率40.8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5.6%的生态优势,启动绿色生态价值评估及转化战略研究项目,通过科学规划与制度创新,着力破解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瓶颈。
给山水林田湖草贴上价值标签
项目首先着眼于四川的绿色生态优势分析。数据显示,四川的绿色生态空间(GES,即森林、湿地、草地面积之和)总量居全国第五、西部第四,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大省。从绿色生态空间的数量、分布格局到供给能力,四川均展现出强大的生态优势与发展潜力。
面对如此丰厚的生态家底,如何将其转化为发展动能?项目负责人张守攻院士以生动比喻切入核心命题:“如同发现金矿却没有开采利用,缺乏变现措施,必须建立生态价值动态监测评估体系,让每片林地的生态产能可量化、可交易。”
基于此,项目精准把脉四川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三大梗阻。其一,从绿色生态空间来看,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不平衡;其二,从民生发展看,绿色生态转化能力不足、转化率低,优质绿色生态资源与转化发展不匹配的瓶颈问题突出;其三,从发展政策机制看,绿色生态转化政策扶持机制、保障机制缺乏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为破解这些难题,项目进一步聚焦全省绿色生态价值评估,对全省21个市州的绿色生态价值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显示,甘孜、阿坝等地绿色生态指数最高,绿色可持续发展潜力突出。这些发现不仅为生态补偿政策提供量化依据,更重塑了区域发展价值坐标系。
结合“两山”理念和森林“四库”论断,项目围绕绿色生态转化及其价值链形成的全过程,首创“绿色生态指数”“绿水青山指数”——量化生态空间格局、生态功能服务,衡量生态空间最优化、生态功能服务最大化的实现程度。“绿色生态指数”聚焦生产到供给,“绿水青山指数”则侧重供给到市场消费。
为此,项目围绕绿色生态资源产品化、市场化与产业化,打通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资本和资金的转化环节,从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市场与消费需求、政策机制等三个方面创新提出了转化发展策略及建议:
从供给端出发,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创新推进“天府森林四库”提质增效,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生态基础,构建区域差异化绿色发展新格局。
从需求端发力,以市场推动、消费拉动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绿色生态转化的多样化市场体系和多元化消费体系,打通绿色生态转化中产品—市场—消费端的堵点、痛点,拓展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体制机制上着力,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政策创新,推进政策机制试点升级,加快建立健全绿色生态价值形成、转化政策扶持机制、推动保障机制,创新绿色生态转化成效考核,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策略实施上,项目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绿色生态指数,采取差异化的转化策略与生态空间治理方法。高指数地区应持续增强和扩大生态优势,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低指数地区则应扩增绿色生态规模,提高生态服务(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统筹推进绿色生态多效利用。
此外,项目还特别强调了绿色生态转化成效考核的重要性。尽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制度,探索推进“绿水青山指数”成果应用,强化绿色生态数量、质量、转化效率并重,创新绿色生态转化成效考核,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推进长效发展的政府管理机制。
激活万亿级绿色经济新赛道
位于达州市大竹县的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将一捆捆鲜竹送入机器。原竹经加工化为细腻柔软的竹纤维,再纺织成舒适透气的布料。
传统竹产业正经历科技赋能的蜕变。据该公司副总经理荣慧介绍,公司投建的生物基新材料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超10亿元,带动就业1200人。曾经装点乡村的翠竹,如今成了富民强县的“绿色引擎”。通过构建竹纤维、竹浆纸、竹缠绕“三竹鼎立”的现代竹产业发展体系,大竹正从竹资源大县向竹经济强县跨越。
大竹县的转型折射出全省绿色生态经济的升级逻辑。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推进,全省生态账本逐渐清晰:核心矛盾并非生态总量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失衡。“四川方案”直指要害——从供给端发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新供给激活新需求。
项目强调的“四库协同”策略正在改写传统发展逻辑:沿“资源—资产—资本”的演化路径,探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促进生态补偿多元化,实现生态与产业双向赋能。
理念落地,百花齐放。达州市开江县,林地空间的立体综合利用模式让森林化身“立体银行”:林冠层碳汇交易,林下培育食用菌和中药材,枯落物制成生物肥,亩均收益提升至传统经营的4倍。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转化路径已见雏形。
川西高山高原绿色生态富集,供给潜力最大,锁定“生态质量+特色经济”,以全域旅游联动高山农牧、中藏医药及林下经济,严格生态红线管控,筑牢生物多样性屏障。
川西南山地绿色生态丰富,供给潜力较大,主打“扩大生态空间+康养产业”,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培育木本油料、珍贵用材林及林下中药材,推进石漠化治理与工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盆周山地绿色生态相对丰富,具有供给多样化优势,聚焦“大熊猫IP+精深加工”,扩增木竹原料林、特色经果林基地,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盆地平原绿色生态较为丰富,具有绿色发展的区位优势和消费潜力,以“三产融合+业态创新”为驱动,发展智慧林业与城乡绿色产业,建设森林城市群。
政策工具箱的完善催生全省生态红利井喷:红原县“金牦牛”轮换饲养模式和“碳汇增收”模式成为畜牧业新亮点,培育36个“三品一标”产品、建成11个牦牛产业基地。宜宾“以竹代塑”战略推动竹产业产值达385亿元,竹林面积达88.29万亩;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化身“城市绿心”,激活观景民宿、徒步骑行、美食餐饮等新兴消费……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这些成果有力印证着项目研究的核心结论:当生态账本对接市场逻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将越走越宽。正如项目负责人张守攻院士所言:“我们的目标不是计算自然,而是让每一片森林、每一块草原都能成为百姓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地方社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效。”
放眼全省,当每一寸绿色被科学量化定价,当生态保护与民生收益形成可持续闭环,绿水青山将成为富民强省的永续资本,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