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管理

  湖北襄阳:全域谋划国土绿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湖北省林业局 作者: 日期:2025年08月08日 09:48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谋划并实施了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国家储备林、优良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项目等一批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全市累计完成造林109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3个百分点,达到42.97%,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书写了新时代国土绿化的壮丽篇章。

    科学规划分类施策 全域谋划国土绿化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抓好生态屏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襄阳在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上一直奋勇争先。

    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襄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鄂北生态防护林(襄阳片区)工程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千村万树”行动推进森林乡村创建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成立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现场推进会进行统筹谋划。将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纳入林长制考核,将汉江两岸造林绿化纳入市委专项巡察。市人大将国土绿化纳入重点工作监督,市政协将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作为重点提案。

    全域谋划,统筹推进。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等系列规划,加强规划统筹和协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加快构建“一带三屏九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全市组织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三级联创,打造生态系统共谋共建、生态廊道互联互通、生态成果共享共荣的市、县、镇、村“四位一体”的森林城市群。

    构建绿色生态空间格局。按照“北部扩绿、东南提质、西南增效”规划定位,科学划分全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域推进国土绿化工作。

    强化项目支撑 全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盛夏时节,襄阳持续高温,岘山脚下的曹湾村荒山绿化现场,仍有一群工人每天顶着烈日,拿着浇水管和修剪工具守护着这片新栽种的苗木。

    “这里以前是荒山,浮土下面全是石头,种活一棵树太难了。”襄阳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工作人员如此说。这片荒山经过植树造林后,一株株树苗茁壮成长,排成行、连成片,“石头山”上种出一片绿海。

    从长江经济带到汉江生态廊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指引千年古城焕然新生。2023年,在国家林草局、省林业局指导支持下,襄阳市成功申报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造林10.02万亩,有效改善汉江沿线225个村庄的森林生态功能。

    种质资源是林业的“芯片”。在襄城区仙家山,一座建设面积54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已悄然建成,市林科所种苗驿站依托湖北省第一个利用地方专项债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和乡土树种繁育项目,每年培育苗木可达100万株。

    绿色增量来自生态工程,带动绿色城市、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建设。鄂北生态防护林在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构建以“八横十二纵”主副林带为支撑,以水系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为延伸的防护林体系,完成造林15.6万亩,让襄阳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缓解北方雾霾和沙尘天气影响,改善空气质量。

    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化、工程化、市场化。襄阳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谋划实施汉江生态廊道、国家储备林、鱼梁洲生态绿心、乡土树种种苗繁育等一批支撑性重大生态项目,正在全力擦亮襄阳生态底色。

    创新工作机制 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植造森林建生态。襄阳市学习借鉴河北雄安新区以及江苏、浙江等地先进经验,全面推行“异龄、混交、复层、全冠、多彩”的造林模式,创新生态绿化工作机制,围绕行政职责、投融模式、招标管理、规划设计、造林流程进行全方位指导。

    创新森林进城工作机制,启动“森林进机关、森林进校园、森林进医院、森林进街区、森林进社区、森林进小区、森林进园区、森林进厂(矿)区、森林进营区、森林进庭院”等“十进”活动,将森林单位创建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考核体系,让“绿满襄阳人人有责”理念深入人心。

    创新森林乡村创建机制,在全市开展“千村万树”行动,以每个行政村新栽乔木不少于1万株为标准,列入创建市级森林乡村计划的村庄可获奖补资金20万元。创新财政奖补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村集体、造林大户和群众的积极性。

    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与农发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授信200亿元,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森林生态建设大发展。

    创新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出台《襄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开发古树名木管理系统,为9000余棵散生古树和近10个古树群建立“电子身份证”,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查看全市所有古树名木信息。

    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形式,上线运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发起岘山森林公园大树认养活动,建立永久性义务植树基地,实现万人“云”上种树。成立汉江湿地保护联盟,提升公众生态意识。

    汉江、森林、阳光、沙滩……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该市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拓展“两山”转换通道,着力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充分发挥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目前,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超700亿元,林业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大众创业的新兴产业。

    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得益于汉江禁渔、退耕拆违、禁止采砂、建设湿地公园等举措,襄阳湿地公园越来越多,湿地保护范围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生态美,群鸟归。随着环境不断改善,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吸引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来此“定居”。

    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是襄阳生态文明建设最为浓重的一抹色彩。天蓝、水清、岸绿、花香的优美环境就吸引无数人打卡,游人或健步走,或闲坐长椅,或闻花赏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汉江是襄阳人民的母亲河,中心城区百万市民“家住汉江边”。经过建设,襄阳汉江滨水空间焕然一新。从鱼梁洲到凤雏大桥边的滨水绿道,再到月亮湾湿地公园,市民充分领略大美襄阳魅力。

    “岸芷汀兰、水草丰美、鱼翔浅底、百鸟婉转”,月亮湾湿地公园展板上的介绍词,写意,也写实。襄阳把单一的生态资源变成复合资源,变单纯的生态建设为绿化、美化、文化并重。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阳正阔步前行,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来源:湖北省林业局)

相关内容
·云南首个林下花园: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生态花园景观杰作2025-08-08
·共话“两山”理念 | 绿美广东:“两山”理念的林业实践2025-08-08
·内蒙古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2025-08-08
·河北“十四五”期间治理草原263万亩2025-08-08
·安徽建立林草湿调查监测与国土变更调查协同机制2025-08-08
·湖南召开全省林业系统森林防火工作视频调度会议2025-08-08
·广西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现代木结构技术规程》正式发布2025-08-08
·上海市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进社区活动2025-08-08
·四川广元首本《集体林地收益权证》颁发2025-08-08
·辽宁葫芦岛打造北方杜仲之乡2025-08-08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