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管理

  共话“两山”理念 | 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于士涛 日期:2025年08月11日 10:29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塞罕坝林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

聚焦科学“扩绿”,不断夯实森林资源家底

大力实施攻坚造林。进入新时代,塞罕坝人秉持“要让每一个山坡都绿起来”的信念,在建场以来多次造林难以成活和从未涉足的荒山沙地、贫瘠山地,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为确保成活率,林场总结改进造林技术,采取客土、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等超常规举措,整坡推进,见空植绿,累计在石质山坡和裸沙地造林10.6万亩,打赢了增林扩绿攻坚战,进一步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截至目前,林场有林地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36.8万立方米,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成为守卫京津的绿色生态屏障。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和防治荒漠化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科学推进森林经营。多年实践中,塞罕坝林场总结形成了高密度初植、多次抚育利用、优化林分结构、促进趋向自然的“高-多-优-促”人工林全周期经营技术和天然林次生林促进演替经营路线。同时,深入推行“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森林质量提升管理模式。“新时代塞罕坝务林人”入围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开创了全国林草行业的先河。持续开展林业生产质量精准提升年活动和抚育盲区清零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生态抚育试点建设,2012年以来累计抚育森林130.4万亩次。大力发展混交林,推动人工纯林、低质低效林向混交林转变演替,2021年以来累计营造混交林4.6万亩,目前混交林占比达25.4%。通过科学经营,塞罕坝的林分结构更趋合理,林分质量更加优良,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塞罕坝经验。

协同开展科技攻关。进入新时代,塞罕坝林场坚持把林业科研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持续优化完善科技支撑体系,赋能“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主研云杉林高效经营、华北落叶松混交与近自然经营等课题10项,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2项课题被纳入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攻坚战科技攻关提级管理,“塞罕坝高寒脆弱区森林重建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研究成果,专题实施“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高效经营技术示范推广”等5个技术推广项目,有效提升了森林生产力,促进了生态功能发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全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集聚效应。大力实施科技专项建设,积极推进极端气候应急建设项目,建成了强声波极端天气减灾试验基地,为守护森林安全注入科技力量。

聚焦创新“兴绿”,实现多元效益有机统一

政策支撑助力改革创新。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塞罕坝生态建设,2017年以来先后印发塞罕坝林场“二次创业”方案、实施方案以及“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国家林草局制定了《关于支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的若干措施》,全面支持和推进林场改革创新、绿色发展。同时,统筹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合理定岗定编,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

林业碳汇拓展转化路径。塞罕坝森林植被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场将增强碳汇能力纳入发展目标,编制了符合林木生长规律的碳汇能力提升方案。2016年,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近年来,积极推动天然次生林纳入河北省降碳生态产品,开发了天然次生林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项目。截至2024年底,共核证碳汇量243.4万吨,累计销售林业碳汇35.7万吨,实现收入1487.6万元,“碳库”变“钱库”,拓展了“两山”转化路径。同时,持续扩大碳汇影响力,2021年6月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签署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合作备忘录》;2024年1月,作为全国林草系统唯一代表,签署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减排量交易合规倡议;2025年又携手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合作建设“双碳”示范基地,努力为塞罕坝林业碳汇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绿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近年来,塞罕坝林场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新路子,开展了食用菌、林下参等林缘中草药试验研究和大花杓兰等野生花卉培育驯化,引进推广种植蓝靛果、小檗等灌木,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通过驻村帮扶、生态旅游、绿化苗木、社会雇工等方式,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多种业态,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4万多百姓受益,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聚焦严格“护绿”,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全力筑牢森林“防火墙”。始终牢记“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以《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为抓手,创新实施“12358”防火管理体系,自建场以来持续实现不发生森林火灾的目标。在人防方面,实行全年、全员、全域防火,配备专职管护人员460人,每年高火险期,国家消防救援局派出机动队伍协同林场7支专业化扑火队靠前驻防、带装巡护,有效提升应急反应和火灾扑救能力。在物防方面,陆续实施了视频监控网、生态安全隔离网、防火隔离带阻隔网项目,生态安全隔离网达450余公里,开设防火隔离带970公里,建设防火路网950公里。设立了9座望火楼、14座固定防火检查站和107个移动管护岗亭,并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四不放过”制度。在技防方面,依托各类防火建设项目,不断加强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林区视频监测覆盖率达到100%。结合卫星热点监测、红外探火雷达、雷击火监测系统、无人机空中侦察、人工瞭望巡护,建成了“空、天、地”立体化预警监测体系。在联防方面,与周边盟市、乡镇、村组建立了38个联防组织,联防联护区域面积27.1万公顷,联防联控成效明显。

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制定了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起林场、分场、营林区林长制体系,设置各级林长72名,形成了“三级林长、四级管理、一长三员”逐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推动林长网格与防火网格“双网”融合,全域科学划分管护网格129个,建立了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护全覆盖的责任体系。制定《林长巡林制度》《林长制会议制度》等8项配套制度,印发了《林长制考核办法》,以考核促落实,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全方位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了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检疫网络,实施了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建设项目,通过科学预测、有效防治、强化检疫,有害生物成灾率稳定控制在3‰以下。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积极实施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建设等项目,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创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候选区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通过一系列措施,林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塞罕坝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入选了“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林场现有脊椎动物320种、植物666种、大型真菌300种、昆虫1095种。

2017年12月,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颁奖现场,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激动地说,在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家喻户晓,它通俗而深刻地讲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塞罕坝的故事印证的正是这样一个绿色道理。当下,塞罕坝林场正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系统提质、生物多样性保护、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经济等“二次创业”七大工程,力争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6%,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达到260亿元,混交林占比超过35%,不断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塞罕坝力量。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内容
·财政补贴400万!海口市花卉风灾气象指数险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25-08-11
·陕西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保护野生鸟类2025-08-11
·广西上半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5495亿元2025-08-11
·北京深度拓展“机器人+园林”应用场景2025-08-11
·天津:联合开展护鸟专项行动2025-08-11
·《四川省审定登记草品种汇编(1987—2024)》正式出版发行2025-08-11
·广东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考核结果公布2025-08-11
·湖南省林草种苗繁育暨种苗行政执法和“双打”培训班举办2025-08-11
·云南举办2025年湿地自然教育培训2025-08-11
·拉鲁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2025-08-11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1-0005 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