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与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尹仑共同成立专家工作站,以构建多元协同保护机制,促进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工作站成立后,将在双方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构建“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的多元协同保护机制,聚焦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特点,重点推进九大任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实践经验研究;开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推进国家公园法治建设研究;探索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建设模式;挖掘整理当地各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知识体系与价值;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与宣传教育;开展基于当地社区生态文化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神农架与其他保护地的交流合作;开展自然教育。
作为湖北境内长江与汉水的分水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以及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绿色屏障,神农架生态区位至关重要。自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推行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生态保护举措。神农架通过整合原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管理机构,成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起“局机关—管理处—管护中心”三级管理体制;颁布并实施了《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配套严格执行保护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划定四大功能区并推行“三类五档”管控模式,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实现精细化管理。在生态修复与物种保护方面,神农架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保护1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9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设立60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与退化林修复等工程,累计造林350多万株,修复退化林32.7万亩,封山育林108.86万亩,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91.16%。借助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和外来物种清除等举措,有效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以旗舰物种神农架金丝猴为例,其种群数量从1990年的501只增至2024年的1618只,栖息地面积从164平方公里扩展至401平方公里。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