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绿意奔涌。从黄土高原披上青衫,到秦岭腹地精灵跃动;从昔日沙地变为林海,到今天林果致富农家,陕西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系统治理重塑绿水青山,用改革创新兑现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持续扩绿,厚植生态本底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秦岭纵贯东西,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自20世纪50年代启动大规模造林,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提升至45.9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过57%,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增至36.8%,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近700万亩,沙区年均扬沙天气较前30年同期减少19.3天,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升至72.9%,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生动范例。
吴起县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曾因漫山放牧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劣。1998年,吴起县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率先在全国实行封山禁牧,并制定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战略。1999年,一次性退耕还林155.5万亩,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区之一,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20余年来,吴起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了荒山变绿洲的重大转变。
系统护绿,守护生态安全
陕西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下大力气抓实森林草原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破坏林草资源行为,累计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70处,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秦岭区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2%,栖息着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116种,生长着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75种。同时,通过应用“空天地人”一体化监管体系,建立防火智能监控平台,组建专业防火队伍,实施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全省生态保护能力持续提升。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位于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内。近年来,县里积极探索林草资源监管信息化新技术,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控系统,通过实时实景通信指挥、无人机天眼巡查等系统,实现了对林草湿资源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和管理。同时,对接省级大数据管控平台和联网可视系统,安装和接入各类监控81个,森林资源监控覆盖率超过60%,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新成效。
科学用绿,推动生态富民
陕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聚焦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下大力气建设特色经济林示范园、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法和路径。截至2024年底,全省特色经济林面积达2019.63万亩,各类自然公园达209处,认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9家,省级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211家,建成各类自然教育场所95处,规模化种植中药材70余种,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10多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825亿元,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凤县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县里把林麝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共培育林麝养殖企业54家、养殖户1542户,林麝养殖圈舍7.7万余间,林麝存栏量3.6万余头,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县、中药麝香主产区,被誉为“中国林麝之乡”。2024年,全县采收麝香170公斤、产值超过4亿元,带动群众就业4000余户、1万余人。
商洛市作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持续推进核桃、板栗、中药材、油茶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全市核桃种植面积310余万亩、板栗250余万亩、中药材210余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07亿元,“商洛核桃”获欧盟认证,并完成陕西省首笔CCER林业碳汇交易。
面向未来,陕西将继续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四库”联动,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持续探索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