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林科院科研团队不断对板栗的种质资源收集、优良品种选育、丰产高效栽培、产品研制及品质改良进行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共营建板栗示范林550亩,辐射带动板栗换冠栽培20372亩;开展技术培训9次,培训超1000人,帮扶贫困村8个,贫困户232户。
种质资源调查。完成广西板栗资源系统调查,已掌握桂西北板栗花期物候等基础数据,系统记录不同品种的特征和生长特性,为杂交选育提供资源储备。
种质资源收集。截至目前,已收集了全国板栗优良品系44份,其中区外20份,区内24份,种质资源收集是连接“保护”与“利用”的核心步骤,收集的板栗种质为品种改良和定向选育提供了“基因库”,为选育抗性更强、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的板栗品种提供了基础材料。
种质资源评价。从调查和收集的板栗种质中,通过大量对比实验筛选出板栗优良品种2个、优良板栗株系10株。已完成板栗线粒体及板栗染色体基因组水平测序工作,下一步可根据基因测序挖掘关键功能基因,进一步加速精准育种进程。
种质资源利用。在对收集的板栗种质资源研究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通过表型分析和基因型分析选育出了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的滇龙、云燕和兰丰三个板栗新品种,目前已完成了植物新品种权申报工作,进入等待公告阶段。
生产中的应用。科研人员针对广西气候特点,首次在南方地区采用倒置嫁接板栗的方法,解决了传统插皮接嫁接后顶端优势明显、徒长严重、修枝难度大的问题。科研人员还研究出在不同物候期使用不同激素来达到“促雌抑雄”效果的方法,从而提高座果率、增加产量。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