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独有的植物群落。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金牛岛红树林片区考察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两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牢记嘱托、勇毅笃行,将红树林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如今,这里碧波漾翠、万鸟翔集,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筑牢屏障守住绿水青山
4月,来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从空中俯瞰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宛若一个个绿色岛屿散布在浅海地带。白色鹭鸟栖息其中,树影摇曳,潮水轻抚滩涂,展现出红树林湿地独有的静谧与生机。
两年间,一场以制度创新、科技赋能、联防联控为抓手的红树林保卫战在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全面打响。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以制度保障筑牢保护基础,全力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逐步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2024年1月,广东省首个红树林专项地方法规《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构建“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红树林湿地保护制度体系。
科技赋能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工作。保护区不仅增加一线巡护力量,实现保护区网格化管理,还引入智慧化监管技术,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形成“地面人力巡护+低空无人机航拍+高空卫星遥感监测”全方位多层次监管,及时有效掌握红树林资源情况。
法治护航必不可少。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与检察院、法院、公安、海洋综合执法等部门建立“检察+审判+行政管理”综合保护协作机制,形成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司法保护新格局。
两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累计巡护里程超过10万公里,发现和制止破坏行为70多起,核查处理疑似违规问题点位300多个,红树林保护监管成效明显。
涵养湿地促进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红树林湿地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0万亩。
近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持续加强红树林湿地生态涵养,不断强化生态系统治理,改善湿地生态,构建多种生物和谐共生的环境。
保护区积极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监测,清除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有害生物鱼藤等共计1210亩。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新种红树林300余亩,造林复绿成效较好。同时,积极配合湛江市开展红树林造林项目,审查涉及保护区的相关方案和规划研究等130多项,出具审核审查意见,协助办理审核审批程序,促进湛江市红树林万亩造林项目顺利实施,切实降低相关工程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进一步强化资源保护,保护区完善资源监测体系,监测对象从以鸟类为主逐渐拓展至植被、微生物、重金属、碳储量、威胁因子等全要素监测,监测点位数量达历史最多,实现37个保护小区资源监测全覆盖。
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身影频频现身红树林。多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连续开展候鸟保护与监测工作,不仅与湛江红树林派出所、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等联合开展保护候鸟专项行动11次,共拆除鸟网120余张,解救候鸟30余只,还实施了亚洲水鸟年度同步调查、勺嘴鹬全球调查等。2024—2025年保护区调查记录到鸟类171种,鸟类多样性及种群规模连续3年扩大,并首次在广东境内发现线尾燕。截至目前,保护区已记录的鸟类总数从2023年312种已增至316种。
如今的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已构建起“林—滩—鸟—鱼”立体交织的生命网络,各种湿地生物在红树林内和谐共生。
双向奔赴绘就惠民新图
多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紧扣“生态惠民、利民、为民”价值导向,挖掘红树林生态服务价值,让公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感知“推窗见绿、亲水观鸟”的高品质生活,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双向赋能。
金牛道红树林片区是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的一部分,也是湖光镇世乔村村民的居所。曾经,这里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差,茂密的红树林不为人知。经过一年多建设,如今这里焕然一新,打造成金牛岛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建设多功能科普广场、科普长廊,完善科普解说标识系统,配套LED宣传屏、导览牌、科普解说牌等。
基础设施建好了,村子的人气也旺了。金牛岛示范点建成后委托当地镇村运营管理,有效带动和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2024年暑假期间,每日游客量达千余人次。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还建设了湛江霞山观海长廊科普馆,创新引入全息投影、LED互动屏等智能交互设备,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空间,显著提升生态教育体验,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体验,为市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红树林科普乐园。
为让生态保护理念深植青少年心中,保护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红树林植树等活动40余场次,参与公众超过20万人次,种植红树林幼苗600多株,让公众在红树林种植、底栖生物观测等互动体验中深化保护生态的意识,推动全民自觉保护。
面向未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将始终锚定“国宝守护者”的使命,完善智慧化监管,深化生态修复,推进红树林碳汇交易,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探索“红树林+文旅”“红树林+碳金融”等绿色发展新模式,让更多群众共享“湿地银行”红利,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答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