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坚持以小微湿地示范建设为载体,以国际湿地城市品质提升为目标,坚持“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创新提出“城市湿地连绵体”“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理念,首创以“小微湿地+”为特色的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为内陆城市推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梁平经验”。
2022年11月,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梁平成为全球43个、全国1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2024年10月27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梁平区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全力凝聚珍爱湿地共识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梁平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国际湿地城市的特色资源。梁平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团结一致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保护大美湿地。
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守牢绿色底线。梁平成立区委、区政府“双组长”负责制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湿地保护修复、国际湿地城市三联工作领导小组,与国家林草局、重庆市林业局连续4年开展支部共建,高位引领推动湿地保护与管理。建立“党建+业务学习”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常态化开展小微湿地助力乡村振兴等培训教育。创新“循法治水·湿地润城”法治理念,构建“林长+司法保护法官”“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设立重庆法院环境资源梁平双桂湖巡回审判站,组建涵盖党员干部与司法干警的“湿地卫士”团队。
青年群体播种希望,传承生态文明。持续放大“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等平台优势,创办长江三峡自然学校、明月山乡村湿地自然学校、和美乡村学校,开发不同学段湿地科普、“未来农场”体验等自然教育课程,编制湿地科普图册,建成重庆小微湿地特色学校等36个湿地保护宣教场所,以“校园+公园”为载体,建设湿地自然学校8所。开展多方位、多形式的湿地科普宣教和湿地自然教育活动,累计受众达12万人次。连续3年举办“绿色中国行(梁平站)”大型生态活动,发出“珍爱湿地,从我做起”青少年湿地保护倡议。
“湿地卫士”携手同行,共筑绿色家园。成立守护青山志愿者协会、湿地保护协会、“梁家人”志愿服务湿地分队,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体系。打造“湿地卫士”党建服务品牌和“梁家人”志愿者服务品牌,招募湿地自然讲解员、湿地文明劝导员、湿地文化宣传员、湿地志愿者215名。开展自然讲解员志愿者培训和“自然之约”湿地志愿者活动,宣传宣讲《湿地保护法》《重庆市湿地保护条例》覆盖超30万人次。
致力推进小微湿地保护
2023年4月,中国首个关于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科学研究的交流平台——小微湿地创新联盟在梁平正式成立。梁平区聚焦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探索“小微湿地+”治理保护新路径,向世界展示“梁平样板、中国经验”。
开启“五水”共治新篇章。治水方面,创新“自然+人工”湿地多级治污模式,开展城镇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湿地生态保护治理“三个示范”,龙溪河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重庆市十大最美河流”。净水方面,在乡村建设一批院落林团小微湿地、村落小微湿地、场镇尾水提升小微湿地,构建户、村、镇、城四级小微湿地净化体系,在城区按照“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景城融合理念修复以双桂湖为网络核心的城市湿地。涵养水方面,实施“明月青山·千里林带”三千工程,全面推进10个小微湿地示范乡镇、100个小微湿地示范村社、1000个小微湿地示范院点“十百千”小微湿地示范建设,实现森林、湿地良性循环。活水方面,利用小微湿地将林、沟、塘、渠、河、库、田及村庄院落串联,纳入一体化保护修复,形成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以双桂湖为城市湿地网络核心,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形成结构完整、功能连续的30余平方公里城市湿地连绵体。
开创生态保护新模式。严格把控生态保护红线、耕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谋划空间布局,规划生态保护区、生态涵养区、生态发展区,分区分类精细化管理。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保留生态原真、保持生境完整、保育绿色空间”的湿地修复原则,构建“沟—渠—田—塘—湖”湿地水体生命网络。推进小微湿地要素耦合镶嵌,引入池塘洼地、生物沟、雨水湿地、梯塘等小微湿地要素,因地制宜、依形就势营建多维小微湿地群、竹林小微湿地群、湿地农业小微湿地群等多维立体小微湿地群落,构筑近自然生态屏障。低成本营建湿地空间,对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耕地保持农用地性质与耕种不变,顺势而为打造环湖稻田湿地,运营维护成本仅为同类公园的1/5,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生态修复的典范。
开拓绿色智能新场景。强化与科研院校、资深湿地专家团队合作,组建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建重庆大学长江上游乡村湿地研究中心,通过“环保天眼”平台在线监测监控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排污企业,实现水环境监管和湿地资源“即时化、数字化、信息化、定位化、智能化”。研发鸟类AI智能监测识别系统,通过视频感知、智能比对等技术手段识别监测、管理分析鸟类活动,入选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优秀案例。
着力增进湿地惠民福祉
梁平区系统梳理资源禀赋和生态家底,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沟、塘、渠、堰、井、泉、溪、田聚零成整,全面实施“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发展模式。坚持保护利用两手抓,发挥湿地多元价值和综合功能,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经济效益。
实施“小微湿地+有机农业”。发挥80万亩稻田湿地优势,推广“池塘+基塘”生态农业模式,培育有机稻藕、稻蔬、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等“稻田+”湿地生态产业,实现“肥药双减、一田双收、粮渔双赢”,“渔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的川西渔村建成重庆市最大生态渔业园,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实施“小微湿地+生态旅游”。全域构建区镇村三级“强村公司”矩阵,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双激活”改革试点,融合稻田小微湿地与民俗院落林团小微湿地,打造“依山傍水树环塘、成团竹木绕农舍”景观,建成100余家竹海民宿和稻香林团民宿群,实现自然元素和人文风情共生,精心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景区。2024年1—9月,全区接待游客1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